频繁放大招,小程序的春天或许真的要来了
春节前,微信正式发布了备受关注的小程序,背靠腾讯和微信这样的大树,小程序从曝光伊始便被寄予了取代 APP 的重任。不过,当时小程序热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。在发布不久之后,小程序便很快在开发者的骂声和用户的不屑中被冷落。
虽然微信方面多次强调小程序的重点是线下,不要将小程序当成流量入口。但这仍然阻止不了来自开发者的骂声,开发者普遍吐槽小程序的入口太少了:没有用户获取模式上的模糊搜索,必须精准搜索才能找到相应小程序;小程序无法分享到朋友圈,只能分享到微信群,缺乏病毒营销的玩法;小程序二维码并不支持长按自动识别,只能将其发送给另外一个手机,或者分享到 PC 端再进行扫码;无法通过公众号的推送快速导流量。
总之,微信对小程序太过克制,导致一不小心就磨灭了开发者开发更好小程序的积极性,比如 罗辑思维等便在尝试之后,很快就下线了“得到 plus”。而后果在用户端的体现,则是缺乏好用的小程序,很多小程序都是 APP 的阉割版,虽然很多时候的确可以通过小程序就能满足用户需求,但某些时候还是必须下载 APP 以便用上被小程序阉割掉的那部分内容。比如,目前笔者唯一使用较多的摩拜小程序无法直接联系客服,为此还必须下载 APP 向客服反映问题。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不直接使用 APP 呢?反正现在的手机内存那么大,再也不是那个对手机内存斤斤计较的时代了。